甘河农场是大兴安岭垦区第一大场,现有耕地35万亩,年产粮食3亿斤,号称“垦区三分天下有其一”,场区规模及城镇设施位于呼伦贝尔农垦之首。历届管理局领导很重视甘河农场场长的人选。
现任场长冯颖颉,今年46岁,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财会专业毕业。他1997年任宜里农场计财科长,2003年被提拔到诺敏河副场长,后来又担任东方红农场场长、巴彦农场场长。
在甘河历届场长中,属他最年轻,如今在甘河任职满4年,他对甘河农场如何认识与评价?甘河发展情况怎样?我们近日采访了他。
记者:冯场长您好!很高兴和您谈甘河农场的事。前不久大垦区监察处处长李文华说,甘河这两年收回失地近两万亩啊!这可是了不起的大事。记得老局长姚畏说过,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多一分土地,子孙们就多一口饭。据了解,甘河农场地处村屯包围,加之土地确权久议不决,保护国有农场耕地成为难事。令人惊喜的是,你们却能收回流失的耕地,请问,甘河农场是怎样做到的呢?
冯场长:耕地是农场的命脉。甘河之大就在土地多呀,守土有责,是场长的底线。由于甘河农场所处的周边环境特殊,保护耕地成了复杂的问题,也很棘手,但又不能不做。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叫“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你敢不敢为,能不能千方百计地去做、去奋斗,这非常重要!我们没有回避,而是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艰苦工作,在班子成员和基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职工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一是把原有的耕地进行重新测量;二是主动与村屯沟通协调拿回所谓的争议耕地,当然摩擦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怕这怕那你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三是把施业区内的零散地块都纳入了农场管理。应当说从2013年以来我们这届班子内外共收回流失耕地足有3万多亩,虽然没少付出,成就感还是满满的。
记者:这次来甘河感到场部和沿线几个队变化很大,场部高楼成片拔起,商业门市遍布街巷,市场繁荣,经济重镇,尤其环境与卫生焕然一新,路旁队区树草没少栽种,虽然是几任领导奋斗的成果,但您这几年确实没少付出,您看甘河农场最具特色、最有亮点的地方是什么?
冯场长:甘河历届领导非常重视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上届领导班子,在集中供热、下水道排污、危旧房改造、新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我们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成果。
据统计,2013年以来共投资3亿多元用于场队基础性设施建设,新建并改造楼房28栋;投资4000万元,完善集中供热;新建场区环城路和街巷硬化路26公里;对外交通更加便利顺畅,年客流量达到24万人次;完成了场区主干路的升级、闭路电视、网络光纤的安装和商贸市场的改造;完成了场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场区文化墙建设,绿化面积达23万平方米,楼体全部实现亮化;完善了场部地区供水供电供热管道线路整治,重点实施了水源地保护工程;新建了职工文化广场和文体中心;完善了中小学幼儿园、职工医院和水上公园等设施。我的体会,城镇化的事务很复杂,种地再累有季节性,而城镇建设尤其管理是一天也不能停的,而且涉及千家万户。
记者:听您这么介绍,感觉当代的农场已远远超越了当初农场的概念,那个时候农场的一切生产是为了开荒种地,全部工作围绕着生产粮食。如今农场的工作核心正如党的十九大指出的,把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作为了最终标准。
当然农场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建设好了也是为农业现代化开辟道路。请问甘河农场在发展城镇功能、吸纳农业富余人员就业等方面有哪些收获?
冯场长: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上投入的人力、财力超过以往。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从根本上改善职工生活条件,让农垦人更有尊严、有幸福感。二是发展城镇经济提升农场二、三产业的比重,扩大非农就业,增加农业员工工资性收入。三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开辟更广阔道路。
现在已有税务、工商、交警、运管、电力、客运站、银行、移动通讯等21家政府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落户甘河农场。农场城镇化建设确实带动了工商、物流、场办工业、服务业的大发展。场部地区个体工商营业户达到517家,年提供正常就业岗位近2000个,而且每年都有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有农业连队,包括周边乡镇村民3700人到场部定居生活。
记者:大兴安岭垦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是内蒙古东北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区,垦区甘河农场每年种植大豆在15万亩以上,请问你们在这方面有何成果及打算?
冯场长:我们正在贯彻刘仁刚董事长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大豆主题农场和大豆之都建设。一是打造高蛋白大豆基地,在全场范围内推广种植昊僵2号、黑河系列、嫩奥系列等高蛋白含量大豆9.5万亩。二是与海天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借助保险加期货这种方式,走规模化统一经营之路。2017年共投保大豆26799.1亩。三是在大健康产业的指导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2017年共种植有机转换大豆6868亩。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公司加基地、期货加保险和耕地规模化经营的大豆生产销售模式的探索。这种保险形式对农场生产大豆的价格和产量进行双重保障,起到了保护农场的种植收益。这种期货加保险的投保将对农业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整合生产要素,加速集约化生产,分离农业富余人员,使耕地经营效益最大化,确保产品可追溯,使大健康产业发展得到保障。
记者:十九大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梦想。对此,甘河农场是怎么想的,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
冯场长:甘河农场虽然耕地面积很大,但人口也多,尤其百亩左右的耕地户也不少,要如期实现小康,需要加大工作力度。要深化改革,尤其要解放思想转变旧观念,动员职工把土地流转给农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农场要加大扶持职工创业、务工的力度,从政策、融资、信息、场地、技术上为职工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职工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从甘河人多地少的情况看,增加收入仍然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一是发展订单农业促职工增收。几年来,农户因签不到农业订单,致使手中余粮卖不上好价钱。我们与海天酱油企业合作,建设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的大豆高出市场价格4分钱。目前,农场已收购基地粮6239吨,使职工增收49.91万元。
二是发展流通促职工增收。几年来,农场千方百计地为农户解决卖粮难的问题,尤其是2017年农场当地的大豆市场价格为1.72元/市斤,不少大豆种植户因价格低盈余少导致手中余粮出售难,为此,农场粮食科以每市斤1.78元的价格敞开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目前已收购8264吨,使种植户们增收99.17万元。
三是资金支持助职工增收。几年来,农场通过多方协调信用社、鄂伦春旗农村商业银行和内蒙古莫旗包商银行,场队两级干部为职工群众“跑贷款”,并亲自为职工担保,每年为职工解决贷款约8000多万元。
四是支持创业促职工增收。农场鼓励和引导职工走自主经营多元增收之路,并从养殖圈舍用地、资金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甘河农场青年创业协会为依托,大力支持职工群众及职工子女创业。2017年,甘河农场共有21名青年成为市青年创业促进会的一员,累计获得资金扶持78万元,完成21个创业项目,累计带动就业60余人。创业青年姜雪2017年5月加入青创会,获得4万元资金扶持,创业项目是姜雪托辅艺术中心,中心占地面积200余平,学生160余名,带动就业7人,7名教师皆大学毕业生,年收益达15万元。农场也在融资、信息、场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谋新路。
五是鼓励职工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创收。2017年重点进行了中草药的种植工作,到今年年末农场已经种植中草药2674.1亩;2017年在养殖笨鸡方面获得新突破,一队职工夏艳成养殖红公鸡500只、三队职工刘长林养殖红公鸡400只,获得成功。
同时鼓励发展养殖业促职工增收。充分利用秸杆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肉牛、肉羊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组织职工群众家家养、户户养,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全场现在有87户成为牧业专业户或农牧结合户。
通过实施抓增收工程,农场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16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灾害的情况下,实现生产总值20459万元、职均收入38899元、人均收入11977万元,实现利润1206.9万元。
记者:据司机说,给您开车不是一般的累,除了节假日星期天不休息外,每天还起早贪黑,甚至吃饭都没准点,请问您这么辛苦其动力是什么?
冯场长:在甘河农场做场长,压力很大,前几任场长都给甘河留下很多财富和积淀,为甘河农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个人也想在我任职场长期间不能辜负集团公司的信任和农场父老乡亲的期望,要尽心尽力为甘河农场老百姓多做好事实事,为甘河的职工群众服好务,所以我不能懈怠,必须倍加努力,为甘河农场老百姓闯出发展之路,这是我的心愿,更是我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记者:您初心不改,圆梦甘河,令人敬佩啊!
冯场长:我是甘河农场出生的,我对甘河农场有着不一样的情怀,甘河农场所取得的成绩是甘河农场历届班子成员的积累和沉淀,更是我们这届班子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的甘河梦就是,团结班子成员,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只争朝夕,全力抓增收、抓建设、抓管理,坚决完成决胜小康的奋斗目标,努力把甘河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美好的现代化农场,努力让全体职工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度安居乐业好时光!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备受鼓舞。甘河大场一定会越来越美好!